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政务公开>信息公开>法定主动公开内容>决策公开>重大决策预公开>草案全文

bet36体育在线市家庭教育“十百千万”助力工程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

访问量:

关联稿件:

bet36体育在线市家庭教育“十百千万”助力工程

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落实教育部办公厅等十七部门《bet36体育在线印发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工作方案的通知》《省教育厅等十三部门bet36体育在线进一步健全全省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实施意见》(赣教基规字〔2023〕2号)等文件精神,着力提升bet36体育在线家庭教育水平,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大合力,全面改善优化教育生态,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bet36体育在线教育和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科学教育观念,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中小学生中存在的小眼镜、小胖墩、小豆芽、小焦虑等问题,针对目前家庭教育存在的沟通少、沟通不畅等突出问题,针对学校、家庭、社会各自为政、缺少协同育人合力等问题,着力构建市县两级“教联体”和“1+10”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组织管理、百个案例和百场辅导多元活动、“千人培训”和专业比赛人才培养、万节课程和“万师访万家”指导服务的“四大体系”。确保到2027年bet36体育在线家庭教育水平明显提升,校家社协同育人合力机制全面建立健全、教育生态循环更加良性和优化。

二、工作举措

1.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品牌和体系。“宜起成长”为品牌名称,设计品牌LOGO,明确品牌理念,清晰品牌内涵,打造全省首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品牌。带动各县市区打造“一县一品”或“一县多品”,确保政府统筹、部门协作、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参与的协同育人工作机制落地落实,推动各级各类学校有效开展协同育人工作,引导学校发挥主导作用和专业指导优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正确家庭教育方法,履行法定职责。强化与家庭、社会沟通协作,促进家校社三方协同发力、同向同行。(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妇联,各县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时限:2025年3月)

2.推进市县两级“教联体”创建。落实以中小学生健康快乐成长为目标、以学校为圆心、以区域为主体、以资源为纽带的协作机制,促进家校社有效协同。一是2025年,建成市级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并积极申报教育部“教联体”试点市。推动至少50%县市区完成“教联体”创建,以评促建,打造“教联体”县级示范点,推进丰城、万载、靖安省级校家社协同育人试点。二是统筹用好各类场馆、基地、中心等社会育人资源,结合实际设计开发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和项目,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科学教育,为学校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活动等提供条件保障三是政府指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育人工作,指导建立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学校把做好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职责,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把学校协同育人成效作为学校班子成员述职评议内容。家庭主动协同学校教育。街道社区将家庭教育指导纳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相关社会资源单位积极参与学校课程开发和课后服务,服务学生发展。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科技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住建局、市文广新旅局、市卫健委、市市监局、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协、市关工委等,各县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时限:2025年10月

3.建立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教联体”建设为载体,依托“市心指委”和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市级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宜阳新区、经开区、明月山区纳入市本级管理),中心搭建个体咨询、团体辅导、课程建设、心理测评、家长培训、亲子关系辅导、家庭咨询等内容模块,明确相应组织管理体系。各县市区结合工作实际,成立县级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构建“1+10”的市县两级中心体系。普遍建立社区(村)家长学校等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婚姻登记机构和收养登记机构,普遍设置婚姻家庭辅导室,免费开展家庭教育、未成年人保护等辅导服务。(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市民政局、团市委,各县市区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完成时限:2025年6月)

4.征集百个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结合“宜起成长”品牌规划,制定家校社协同育人典型案例评选标准,明确征集主题,如“亲子沟通”“习惯培养”“情感教育”“学习焦虑”等;明确案例所需包含的元素,如背景介绍、问题描述、解决策略、结果评估等。面向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幼儿园)、社区机构、社会组织及个人(教师、家长)等,从机制创新、特色实践、资源整合等多角度,分批次遴选100个典型案例,推动校本课程、特色活动建设,总结提炼出家庭教育“bet36体育在线经验”。(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完成时限:2025年9月

5.开展“百场家庭教育辅导进百校”活动。组织家庭教育指导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消防公安干警、“五老报告团”、妇联干部等专业人员,组建市级宣讲队伍,确定宣讲主题,遴选精品课程,针对各地各校提出的需求,提供“订单式”“下沉式”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在中小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青少年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等场所,面向bet36体育在线广大家长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理念。(责任单位:市妇联、市教体局、市司法局、市文明办、市关工委等;完成时限:2025年12月)

6.组织家校社协同育人骨干教师“千人培训”。将家庭教育指导能力纳入教师培训内容,整合现有的家庭教育师资队伍,实现资源共享互通,按照“专家型、骨干型、通识型”梯级发展策略,打造一支本土专家队伍。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分别开展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师培训。培训500名家庭教育指导师、500名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咨询)师,帮助教师、家长,以及家庭教育工作者创造性开展工作,学习从不同视角解读问题,掌握个案咨询的基本理论和实用技巧,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责任单位:市(县)教体局、市妇联、市卫健委、市关工委等;完成时限:2025年11月)

7.举办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大赛。面向bet36体育在线中小学教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组织开展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技能大赛。比赛设现场说课、案例分析和育人故事分享三个环节;大赛设初赛、复赛和决赛三个阶段,按一定比例设置奖项。通过比赛交流,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心理育人工作水平,提升教育工作者在家庭和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责任单位:市(县)教体局、市妇联;完成时限:2025年8月

8.搭建家庭教育课程资源体系。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学校建设,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引进国内先行地区先进经验,依托有关专家团队研发“一年四次八课”家长课程体系,为bet36体育在线万名班主任教师开展家庭教育课程专题培训,帮助班主任教师快速掌握家长课程授课技巧。全年开设十万次家庭教育课,通过课程开展为家长提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增进家长间沟通互动与交流互助,推动家庭教育问题从学校单向指导向家庭间互动过度,进而降低家校矛盾、优化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配套开发或引进家长移动学校APP(小程序),融合心理健康、生涯规划及家庭教育等内容丰富优质课程资源,为bet36体育在线广大幼儿园、中小学生家长提供家庭教育在线学习服务,服务bet36体育在线万千家庭。(责任单位:市(县)教体局;完成时限:2025年10月)

9.深化“万师访万家”“万师润万心 大走访大谈心”活动。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创新家访形式,教师广泛参与,以实地走访为主要形式,同时利用电话、微信等辅助形式进行。特别关注留守儿童、进城务工随迁子女、残疾学生、经济困难家庭等特殊群体。进一步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实际困难,惠及bet36体育在线百万家庭。以“育人慰心,帮扶暖心,学生开心”为目标,以“谈心谈话”为主要形式,结合不同学段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分层分类开展,主要包括“朋辈之间互相谈”“班主任全面谈”“专任教师用心谈”“心理教师深入谈”“学生家长倾心谈”“校领导重点谈”六谈活动。摸排特殊学生群体和重点家庭,建立“一生一档”,重点对留守儿童、残疾儿童、孤儿、特殊家庭儿童和家庭开展服务关爱。(责任单位:市(县)教体局、市妇联、市民政局、市残联;完成时限:2025年12月)

10.举办家庭教育高级研修班。邀请省内外知名家庭教育专家、资深名校长、名班主任、优秀社区教育工作者等作为研修班授课人员或指导嘉宾,重点侧重协同育人理念意义、角色定位、职责划分等理论模块和沟通技巧、活动策划等实践模块。通过公众号等媒体发布研修班招生信息,招收热衷于家庭教育的教师、家长、社区工作者等学员。研修形式多样化,采用集中授课、小组讨论、实地参观、在线学习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总结提炼研修班优秀成果和经验,通过举办成果汇报会、论文发表、申报课题等方式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推广,进一步总结、推广和宣传bet36体育在线家庭教育工作成果。(责任单位:市教体局、市妇联等;完成时限:2025年12月)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保障。推动建立市政府牵头、各育人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政府对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统筹领导,为学校教育教学、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2.提升工作效能,强化经费保障。将家校社协同育人相关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2025年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经费予以重点支持,各县市区在政策和财力上予以重点保障。家庭教育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各项工作务必合理规划,优化工作流程,确保取得实效。

3.加强要素供给,强化资源保障。各地有效整合各类育人资源,加强家校、馆校、体教、医教等融合,促进资源共享,提升育人实效。各相关部门、社区街道、社会资源单位落实育人责任,与学校建立工作对接机制,明确工作职责、协同方式、责任人和联系方式,围绕学生在校内外学习生活的时间轴和空间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条件保障,凝聚“人人、事事、时时、处处”育人合力。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返回顶部关闭本页